心肌电生理特性解析:自律性、兴奋性、传导性与心脏功能的关系
- 时间:
- 浏览:368
- 来源:官网域名网

心肌电生理特性涵盖自律性、兴奋性、传导性和收缩性等方面心肌电生理特性,这些特性彼此联系紧密,对心脏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。掌握这些特性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的功能原理。
自律性的奥秘
心肌细胞有自行引发规律性兴奋的能力,这被称为心脏的自律性。窦房结作为心脏的常规起搏器,能自发且规律地发出电信号。就像一个精确的时钟,它调节着心脏跳动的速度。在平静时,窦房结每分钟大约发出60至100次电信号,为全身血液循环提供稳定的能量支持。
即便没有神经系统的调控,部分心肌细胞仍能维持自身的节律。比如,在适宜的体外条件下,这些心肌细胞依旧能够自行跳动。这一特性使得心脏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运作,满足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。
兴奋性的转变
心肌细胞的活跃程度会根据其当前状态有所变动。一旦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,其活跃度会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周期性的波动,依次经过绝对不应期、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。在绝对不应期,无论外界施加多强的刺激,心肌细胞都不会再次被激发,这一特性保证了心肌细胞不会出现持续的强直性收缩。
心肌在不同时期对刺激的反应各不相同,这主要归因于不应期和超常期的存在。以超常期为例,此时心肌的兴奋性会超过平常,仅需微小的刺激便能激发新的兴奋。这种兴奋性的变化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作紧密相连。
传导性的过程
心肌细胞能传递兴奋。兴奋源起于窦房结,沿着心房肌传递至左右心房,同时沿着“优势传导途径”下传至房室交界,然后通过希氏束和浦肯野纤维网传递至心室肌。这一有序的传递过程确保了心房与心室的同步收缩。
心肌细胞间的传导速度各有不同。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高,这导致心室肌几乎能同时收缩,产生强劲的收缩力来射血;相较之下,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较慢,形成了所谓的“房室延搁”,防止了心房和心室同时收缩,确保心室有充足的时间来充盈血液。
收缩性的特点
心肌的收缩要么完全不会发生,要么一旦发生,所有心肌细胞都会共同参与,并发挥出最大的收缩力量。这种特性与骨骼肌不同,骨骼肌的收缩强度会随着刺激的强弱而有所变化。
心肌不会进入持续的强直收缩状态。这是因为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非常长心肌电生理特性,它一直延续到心肌开始舒张的初期。这样的特性使得心脏能够规律性地交替进行舒张和收缩,确保血液循环能够顺畅进行。
你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哪个部分最感兴趣?欢迎在评论区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,分享一下你的看法!
猜你喜欢